废弃门球场变身户外活动空间,铁路记忆文化广场重拾几代人记忆
“现在每天下楼转,看到广场上有垃圾,我都会捡起来带走,大家都想维护好这个共同的家园。”19日,杨园村居民吴桂香在家门口的铁路记忆文化广场上歇脚,顺手捡起一片纸屑。曾经荒废数年的门球场,经多方协力,共建共享为集休闲健身、主题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广场,周边居民有了户外活动空间。
广场铁路元素牵起百年记忆。
百年“武昌北站”在此新生,铁路文化遗产找到了再利用的最佳位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广场不大,修葺得精致敞亮,周围环绕着数栋老旧居民楼。和普通的社区游园相比,铁路文化元素是这座广场的最大亮点,广场名为“铁路记忆文化广场”,以镂空红砖做围挡,植入铁轨、站台等元素,一块“武昌北站”的站牌,牵起一段百年记忆。
杨园街道粤汉里社区书记周会荣告诉记者,脚下这块土地和粤汉铁路的关系源远流长,“往江边走是粤汉铁路遗址公园。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前,粤汉铁路和京汉铁路两条南北大动脉靠过江轮渡衔接,这就是曾经的武汉一大怪,‘火车要用轮渡载’。火车过江后的首站就是徐家棚站,也就是武昌北站。直到2018年武九铁路北环线停运,有109年历史的武昌北站才关站。”
109年历史的“武昌北站”在小游园重获新生。
广场上的“武昌北站”站牌,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市城投集团公司所属铁投公司是广场设计施工方,项目建设部现场负责人赵勇介绍,眼前的站牌、铁轨都是从老武九北环线拆下来的原件。“北环线搬迁时,拆下来的站牌和铁轨都收藏在仓库里,有一部分用在武昌生态文化长廊上。做这个游园广场,居民群众的一大心声是要传承和保留铁路文化,我们就从仓库里找到这块站牌,铁路文化遗产找到了再利用的最佳位置。”
铁轨。
广场所在处为粤汉里社区杨园村片区,周会荣细数,周边10栋楼房、3片平房,900余户居民1600余人,80%都是退休或在职的铁路人。
二三十年前,门球运动一度在铁路职工中风行。广场前身为门球场,84岁的李谷生曾是场上的中坚队员之一。“我以前是铁路医院(今武昌医院)的后勤人员,退休后开始打门球。以前二桥下面好几个门球场,铁路工务段、机务段都有自己的门球队。有些球场荒废了,大家就聚到这里来打,这块场地也算热闹了十几年。”周会荣回忆,十几年前她还带着这个门球队到全市参赛,“慢慢地,队员越来越少,病的病了、走的走了,随着人员流逝,球场就荒废了”。
2021年,铁路部门将门球场交付杨园街道使用,周会荣和同事们开始琢磨,如何让荒废的场地重焕生机。“居民一半都是老人,非常需要公共活动场所,需要运动休闲接地气。”去年,粤汉里社区将门球场改造列为民生项目之一,铁投公司作为共建单位参与其中,加上门栋长、热心居民代表、武昌区直相关部门,各方齐聚议事会,共同商议改造方案。
门球是打不起来了。“当时社区征求意见,要不要把门球场重启,但大家都兴趣不大。我们年纪大了,打不动了,年轻人又不玩这个项目。”吴桂香说,大家最终协商因地制宜,本着低成本低风险广受益的原则,将门球场改造成老少皆宜的休闲广场。
鸟瞰曾经荒废数年的门球场,经多方协力,共建为集休闲乘凉、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广场。
为几代铁路人留下记忆
短短三个月,铁路记忆文化广场建成。杂草丛生的场地变得整洁平坦,四周苗木花卉修剪得整齐优美。周会荣说,不久后,一批健身游乐器材也要运到广场,以丰富居民的休闲生活。“武昌区城管局下属园林局负责广场绿化及维护养护,小孩玩的滑滑梯由辖区单位捐赠,文体局也答应给广场装一批健身器材,包括老人用的拉力器等。”
李谷生时不时都会到广场看看,对现在的改造效果很满意。小小的广场,成为社区、居民和共建单位、职能部门共同缔造美好生活的样板。
小游园。
铁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更新在优化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保留了城市历史文脉,“通过这个门球场的改造,我们希望不仅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也能挖掘铁路文化,讲好铁路故事”。今年武昌杨园片区迎来城市更新,为筹建武汉市首座铁路文化展馆——杨园城市更新文化展示馆,铁投公司和杨园街道办事处联合征集反映粤汉铁路建设至今百余年历史的老物件。
家门口有了铁路记忆文化广场,周会荣和居民开始期待这座铁路文化展馆的建成。
(文/记者王慧纯 通讯员钟福星 图/记者刘斌)
【编辑:戴容】
标签: